当前位置:十佳情感网 > 情感句子 >

黄鹤楼表达的情感有哪些(黄鹤楼抒发了怎么样的情感)

近期很多网友提问:黄鹤楼表达的情感有哪些(黄鹤楼抒发了怎么样的情感),小编整理了相关方面的答案,给大家做一个参考,

【温馨提示】本文共有11641个字,预计阅读完需要30分钟, 内容均可免费复制哦!


目录:

鉴赏古代诗歌的情感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诗人融入其中的思想感情,分析其社会意义及其深层内涵,并对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元素加以评价。重点把握诗歌“写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思想”“抒发了怎样的感情”“体现了怎样的人生态度”。




考法一 体会思想情感




体会诗歌的思想情感,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评价其深层内涵;对古代诗歌流露出来的复杂情感,能概括、分析、评价。


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情感类型


1.忧国伤时


具体内容


举 例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杜牧《过华清宫》


反映国家离乱、山河沦丧


杜甫《春望》、文天祥《过零丁洋》


同情人民的疾苦


白居易《卖炭翁》


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杜甫《登楼》


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


杜甫《兵车行》


2.建功报国


具体内容


举 例


建功立业的渴望


陆游《书愤》


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


王昌龄《从军行》


报国无门的悲伤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屈原《涉江》


3.思乡怀人


具体内容


举 例


羁旅愁思


温庭筠《商山早行》


思亲念友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边关思乡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闺中怀人


王昌龄《闺怨》


4.生活杂感


具体内容


举 例


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


王维《山居秋暝》


昔盛今衰的感慨


刘禹锡《乌衣巷》


借古讽今的情怀


李商隐《贾生》


青春易逝的伤感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仕途失意的苦闷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告慰平生的喜悦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品格气节的自白


于谦《石灰吟》


谈禅说理的感慨


苏轼《题西林壁》


5.别离愁绪


具体内容


举 例




依依不舍的留念


柳永《雨霖铃》


情深意长的勉励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坦陈心志的告白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6.贬谪失意


具体内容


举 例


遭贬后郁闷、惆怅、失意


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遭贬后仍不忘为国效力、关注黎民,但又无用武之地的矛盾心理


屈原《离骚》


寄情山水、以求解脱的心态


苏轼《定风波》


[答题技巧]


体会思想情感“4角度”


1.背景


诗人的生活的环境会影响其思想感情,时代风貌会影响到诗人情感,创作背景对理解思想情感也至关重要,这些必然会在诗作中直接或间接流露出来。


2.情语


抓住诗人描绘的人物言行、情态及与人物相关的其他关键词语揣摩诗人心理、概括形象特点,也是理解情感的一条捷径。


3.景语


(1)抓住景语中的情感暗示语。


(2)抓住景物前面的修饰语及后面的动词、形容词,从景物特征中捕捉背后的情感。


(3)从冷暖中体味悲喜,但要注意乐景写哀,哀景写乐。


4.风格


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语言热情奔放,情感乐观豁达;现实主义注重按生活本来的样子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往往忧国忧民,时悲时喜。


[典例1] 把握思想情感


(2017·全国卷Ⅲ)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①


白居易


一篇长恨有风情②,十首秦吟近正声③。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④。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注】 ①元九、李二十:分指


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


【答题思路】


背景、情语


情感


“拙诗”“戏赠”


汇编诗集,戏谑友人。


“有风情”“近正声”


夸耀之情,自得之意。


“老元偷格律”,“短李伏歌行”


让老朋友学习、佩服,有自夸之意。


“应无分”,“合有名”


按照常理,自己应能“赢得生前身后名”。一个“应”字,一个“合”字,表明应该,但现实恰恰未能如愿。


“气粗言语大”


是对自己前文“海口”的评价,有自嘲之意。




[典例2] 分析情感变化


(2014·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


韦应物


九日驱驰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


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


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


【答题思路】


前两句


先写在百忙中好不容易得到暇日,于是决定去拜访老友,但老友不在,独自空还。


后两句


后两句以景结情,写王侍御的诗风和居住环境,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欣赏。




考法二 评价观点态度





[答题技巧]


评价观点态度“5注意”


1.了解诗歌创作的特定背景,把握


诗是现实生活的写照,一首诗的形成总是与


诗中所表现出来的


因此,评价诗中


2.把握诗的情感,领悟


诗饱含着


因此,读诗要把握诗情,把握了诗情,才能走进


(1)对历史进行冷静、理性的思考,表达诗人仰慕或惋惜之情。如杜牧和王安石都写过咏项羽的诗,但由于两人对项羽的自刎都从自身的处境出发,因此,对历史的思考,表达出来的情感显然是不一样的。


杜牧为项羽自刎而惋惜,“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表达了对生活百折不挠的态度;而王安石却感到项羽的失败是历史的必然,“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表达了客观地面对现实的生活态度。


(2)把史实与现实结合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抨击社会现实。对这样的诗就应从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角度,分析出


3.分析诗句的含蓄意或理趣意,分析出


大多古诗词的


对这样的诗,鉴赏时要注意分析景物或人物的特点:把握其含蓄意或理趣意,由此入手分析出


4.辨析用典,把握诗人的观点态度


用典,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强内容的丰富性和表达的生动性、含蓄性,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因此,诗人往往借用典故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辨析所用典故有助于把握诗作所表达的观点态度。


古典诗词的用典是多样的,有引用点化前人语句的,有引用神话传说的,有引用历史故事的,等等。如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词中就提到了孙权、刘裕、刘义隆、廉颇等历史人物及他们的故事,借以曲折地表明了自己对时事的看法,表达了自己的理想抱负和壮志难酬的感叹。


5.涵泳诗的意境,把握诗人的观点态度


诗的主旨是通过一组组的意境来构成的。因此,体味涵泳诗的意境,有助于我们把握诗作的观点态度。诗作的意境可以从诗的意象组合、色彩组合等来表现。


[典例3] 分析态度


(2014·江西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①(其二)


苏轼


总角黎家三四童,口吹葱叶送迎翁②。


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


【注】 ①被酒:刚喝过酒,带着醉意。四黎:子云、威、徽、先觉四人都是海南黎族人,姓黎,故称“四黎”。②翁:苏轼自称。


请结合


【答题思路】答题思路:


总述内容——分析关键语句——辨明情感——概括观点态度


答题步骤:


步骤一:分析写了什么内容,是怎样写的。从注释可知,本诗写


步骤二:分析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从“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可以看出,诗人面对热情的黎胞、天真无邪的儿童,


步骤三:分析体现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结合前两步,可以作出如下概括:本诗表现了




[典例4] 评价观点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点绛唇①


陆游


采药归来,独寻茅店沽新酿。暮烟千嶂,处处闻渔唱。


醉弄扁舟,不怕黏天浪。江湖上,遮回②疏放,作个闲人样。


【注】 ①本词作于


有人说本词疏阔放纵,令人生散发弄扁舟之意;也有人说本词洒脱中寓抑郁,有壮志难酬之悲。你同意哪种说法?请说说你的依据。


答案:同意前者。(1分)


[应用体验]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有感五首(其三)①


杜甫


洛下舟车入,天中②贡赋均。


日闻红粟腐,寒待翠华③春。


莫取金汤固,长令宇宙新。


不过行俭德,盗贼本王臣。


【注】 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秋,当时,受粮食和吐蕃进扰等因素影响,因此朝中有迁都之议。②天中:指洛阳。③翠华:指天子之旗,这里指代皇帝。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对迁都的观点态度。(6分)


答案:对于迁都一事,诗人是持否定态度的。(1分)诗歌中,诗人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这一态度:颈联两句通过对比点明对巩固国家政权来说,最根本的是不断革新政治,使人们安居乐业;(2分)尾联进一步说明了皇帝躬行俭德,减少靡费,减轻人民负担,才能实现“长令宇宙新”。(2分)


黄鹤楼自古享有“天下江山第一楼”美誉,是什么原因让它如此出名

一城、一楼、一江、一桥,大江东去浪淘尽,登楼远眺,叹白云黄鹤,一去不返,望万里长江,天堑通途。此等天下绝景想必大家都知道,要身处久负盛名的黄鹤楼上,才能心领神会。到底是什么让黄鹤楼如此出名呢?



​在武汉,我们经常会在不同的角落,无论是晴空万里的白昼还是华灯初上的夜,都能够看到一幢黄色的建筑,那就是自古享有“天下江山第一楼”的美誉的黄鹤楼。黄鹤楼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濒临万里长江,雄踞蛇山之巅,是江城武汉的地标性建筑,与古琴台并称“武汉三大名胜”。主楼高5层,总高度51.4米,以清代“同治楼”为设计原型,内部由72根圆柱支撑,外部有60个形如黄鹤的翘角外展,屋面覆盖用的黄色琉璃瓦则多达10万块。正是这10万块黄色琉璃瓦的装饰,让黄鹤楼的颜色更为璀璨夺目,即使在历史的风霜中依然如初。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黄鹤楼,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和底蕴,自古享有“天下江山第一楼”的美誉,与岳阳楼、滕王阁并称“江南三大名楼”。它始建于三国时代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置身于黄鹤楼,尤其是登顶黄鹤楼俯瞰武汉三镇的秀美风光,你会发现历史的痕迹依然清晰可见。



​在历史的发展变迁中,黄鹤楼也一直备受世人的瞩目。如今的黄鹤楼,主楼高为五层,每一层楼都有着它的故事。一楼正面墙壁上是一幅表现“白云黄鹤”为主题的巨大陶瓷壁画,另外还有一些黄鹤楼相关的文献、绘本等。二楼则用壁画记录了黄鹤楼、武昌城以及部分名人的历史。三楼壁画是几位唐代著名诗人的“绣画像”以及他们吟咏黄鹤楼的名句。四楼大厅则用屏风分割成几个小厅,内置当代名人字画,供游客欣赏。



​顶层大厅有《长江万里图》等长卷、壁画。黄鹤楼的平面设计为四边套八边形,谓之“四面八方”。再加上主楼周边的铸铜"黄鹤造型、牌坊、轩廊、白云阁、象宝塔等建筑,使整座楼的雄浑之中又不失精巧,富于变化的韵味和美感,形成了具有传统文化气韵和独特民族风格的伟大建筑。与其说是历史让黄鹤楼的韵味更独特,不如说是黄鹤楼让这段历史被世人看的更清晰,它记录着长江两岸历史发展,也见证着长江岸边的历史变迁。



​登楼远眺,流水汤汤、极目千里。龟山、蛇山遥相呼应,有着"万里长江第一桥"之称的武汉长江大桥横跨之间,京九铁路在旁边呼啸而过,户部巷依然人声鼎沸。俯瞰江汉,高楼如笋、气势磅礴,武汉三镇的秀美风光尽收眼底。



​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日月更替、星云变幻,黄鹤楼也由刚开始用于瞭望守戍的“军事楼”,逐步演变成了官商行旅“游必于是”、“宴必于是”的观赏楼。矗立在长江边与时代一起见证着武汉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发展和变迁。



​黄鹤楼的盛名,少不了历代文人墨客在此为其挥笔泼墨,留下许多的伟大名篇,像著名诗人崔颢、李白、王维、白居易、陆游等。脍炙人口的《黄鹤楼》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两篇千古绝唱,就是崔颢和李白在此处所作。即使没有去过黄鹤楼的人,也会背诵出一两首关于黄鹤楼的千古名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一江水、一座桥、一阵风、一念间,故人往事,人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磅礴的建筑、浩瀚的气势、悠久的历史,每一个登上黄鹤楼的人都有自己的真挚情感。如何盛名?可想而知。




唐诗《黄鹤楼》简析

文,苕溪老苇


昔人己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萎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黄鹤楼原建于武昌蛇山脚临水的黄鹤矶上(现长江大桥南岸第一桥墩),属当时三国东吴的夏口。传说原有仙人子安乘黄于此,故名。东有鹦鹉浅洲,现己洇灭。对岸汉阳江边有龟山,山麓有古木,古廟,山南边有长城似的铁门关。山上有晴川阁,与黄鹤相望。


崔颢是玄宗时诗人,开封人。登楼见景引起了乡愁,借景抒情而写了此诗。诗开头以黄鹤去而开啟感情。子安,本是子虚之人,再加(去),使感情带入了太虚之中。用(空余)和(不复返)加收,进入了飘渺之中。


颈联以对仗形式写了两岸的风景,但尾联只用了一句设问将情绪转入了乡愁之中,写出了诗愁肠的苦衷。


此诗被古人称为(天下第一律’的名诗,那是赞扬他奔腾豪放的气势,一气而下的思绪。这不遵守规度的不拘精连〈诗仙〉李白也自愧不如,所以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之说。


从技艺上看,上半首全不合律诗的规范,用词重复,用字出韵,拗字很多。从对仗才转入正格,有坳字但有救坳。实际讲,前半是古律,下半才是七律。


他所处的时代,律诗规范早已成熟,所以非


登过黄鹤楼,才算是认识了武汉:李白眼里的黄鹤楼可不是木头

当我第五次登上黄鹤楼的时候,才突然明白一件事:登过黄鹤楼,才算是认识了武汉。


对于黄鹤楼的喜爱,我是毫不掩饰的,除了多次图文、视频分享,也是在短时间内来了五次,这令我在武汉认识的当地朋友都感到诧异。


有一个武汉女孩说,她只有在读小学的时候,在学校安排下登过一次黄鹤楼,后来就再没有登过了。


但这并不代表她不喜欢黄鹤楼,而是高高矗立在蛇山之巅的黄鹤楼,不论是汉口,还是在汉阳,它与武汉人是天天碰面,不论是星辉灿烂,还是日月高照,楼与人之间像是相处了很多年的老朋友一样。


虽没有登门拜访,但整日照面,许多不经意的瞬间,黄鹤楼跃入眼帘,那份藏在心底的历史叙旧也就自然地深入彼此。


而对于我这个外地人而言,之所以钟情黄鹤楼,其原因之一也是在这里。屹立在长江之畔,矗立在蛇山之巅,既不掩藏自身风采,也不显得高高在上。


游人登楼远眺,看两江分三镇的壮阔画卷,万里长江第一桥犹如巨龙盘踞眼前,那份气势和度量,令我心生好感。


当我终于完成一次“航拍黄鹤楼”的心愿之后,我发现我对它的好感再次提升,我甚至是已经想不到用何种语言去表达这种情感。


循着前人的足迹,环顾这座江南之名楼,一段1800年的历史人文宝藏令人敬畏不已。


据《李白年谱》记载,李白登黄鹤楼有时间可考的就有三次,在他留下的大量诗作中,与黄鹤楼有关的名句,是有景有情,情景交融。


当时的黄鹤楼,在李白眼里,绝不是一根根木头。


今天的黄鹤楼,在我眼里,也不是水泥。


我虽无能力像他一样,写下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的千古丽句,也无法吟咏出“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的千古名句。


但与李白一样,我对黄鹤楼也是情有独钟。


五登黄鹤楼,四次日照,一次月明,这座复建的江南名楼是一段历史的再现,是一段记忆的苏醒。正犹如《夜游黄鹤楼》欣赏主楼行浸式光影演艺体验时,有这么一段对白令我印象深刻。


在光影演艺中,天下江山第一楼在长河中屡建屡毁,最终消失在一场大火中。


当时光流转,由古至今时,历经春夏秋冬的满楼年华,就这样在一个“盼”字中历经风雨,染尽风霜。


一个孩子问爷爷,他为什么从来没有见过黄鹤楼?


爷爷是这样回答的(此处凭记忆整理):“黄鹤楼虽不在了,但黄鹤楼从未远去,它就屹立在那,屹立在武汉人的心里,它是那样的高、那样的大,是烟波江上、日暮乡关的时光缱绻,总有一天,它会再现的。”


这是《夜游黄鹤楼》主楼文化故事中最让我触动的一段光影演艺,我一边静默按着相机快门,一边泪眼婆娑,一种无法言语的感动从心底生出。


这让我想到前几次走进黄鹤楼公园,参观白云阁时,那段关于黄鹤楼重建的历史历历在目,不论黄鹤楼经历了多少次战火硝烟,也不论是遭遇怎样的屡毁屡建,它将这方水土火中涅槃、生生不息的勇气挺立。


一幅幅光影的历史画卷在身边徐徐展开,漫步前行,一代又一代文人墨客的诗句串联起历史与未来,回忆与想象。


当我从《夜游黄鹤楼》中抽离时,我的情绪又被无人机捎去了半空。航拍黄鹤楼,是我刚来武汉就生出了念想。


出于摄影爱好也罢,出于情感的不能自拔也罢,暮色苍茫,华灯初上,夜晚的黄鹤楼褪去了白天的喧嚣,迎来了月色下的静谧。


此刻的武汉三镇,此刻的长江大桥,此刻的滚滚江水……一切现代化的城市建设突然变得那么复古、梦幻。


武汉的大气突然显露出它的温婉、柔美,奔流不息的江水也变得有几分江南水韵。


在有些人眼里的现代水泥楼,实际上是一种传承古今、包容古今、融合古今的武汉人之精神。


虽有些人会以崔颢的这一句:“黄鹤一去不复返“来调侃今日之黄鹤楼,但白云千载悠悠,黄鹤早已留在武汉人的心底。


它的复建与再现,不正好是令那黄鹤又归来了吗?它的新生,伴随着一座城市新时代的开启。


这还真是……走过长江大桥,穿行于武昌老街,终于明白,见过黄鹤楼,才是见过了武汉。而登上黄鹤楼,才懂得武汉的款款深情。


赏析崔颢《黄鹤楼》

崔颢(唐代)《黄鹤楼》原诗作: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这首诗首联巧用典故由仙人乘鹤归去引出黄鹤楼;颔联紧承首联,说自从仙人离去,黄鹤楼已经历经千百年之久;颈联诗意一转,进入景物描写,写晴日在黄鹤楼所见之景;尾联以写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作结,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嘹亮而不拗口,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白话译文


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返回这里,千万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看江面烟波渺渺更使人烦愁!


创作背景


这首诗具体创作时间已无从考证。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又名蛇山)而得名,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见《齐谐记》);又传说费祎登仙驾鹤于此(见《太平寰宇记》),这首诗诗就是从楼名之由来写起的。诗人登临黄鹤楼,览眼前景物,即景生情,诗兴大作,创作了这首诗。


作品鉴赏


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记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颢此作,为之敛手,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传说或出于后人附会,未必真有其事。然李白确曾两次作诗拟此诗格调。其《鹦鹉洲》诗前四句说:“鹦鹉东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与崔诗如出一辙。又有《登金陵凤凰台》诗亦是明显地摹学此诗。为此,说诗者众口交誉,如严羽《沧浪诗话》谓:“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这一来,崔颢的《黄鹤楼》的名气就更大了。


《黄鹤楼》之所以成为千古传颂的名篇佳作,主要还在于诗歌本身具有的美学意蕴。


一是意中有象、虚实结合的意境美。诗从楼的命名之由来着想,借传说落笔,然后生发开去。仙人跨鹤,本属虚无,现以无作有,说它“一去不复返”,就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正能表现世事茫茫之慨。诗人这几笔写出了那个时代登黄鹤楼的人们常有的感受,气概苍莽,感情真挚。


二是气象恢宏、色彩缤纷的绘画美。诗中有画,历来被认为是山水写景诗的一种艺术标准,《黄鹤楼》也达到了这个高妙的境界。首联在融入仙人乘鹤的传说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近景,隐含着此楼枕山临江,峥嵘缥缈之形势。颔联在感叹“黄鹤一去不复返”的抒情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远景,表现了此楼耸入天际、白云缭绕的壮观。颈联游目骋怀,直接勾勒出黄鹤楼外江上明朗的日景。尾联徘徊低吟,间接呈现出黄鹤楼下江上朦胧的晚景。诗篇所展现的整幅画面上,交替出现的有黄鹤楼的近景、远景、日景、晚景,变化奇妙,气象恢宏;相互映衬的则有仙人黄鹤、名楼胜地、蓝天白云、晴川沙洲、绿树芳草、落日暮江,形象鲜明,色彩缤纷。全诗在诗情之中充满了画意,富于绘画美。


前人有“文以气为主”之说,此诗前四句看似随口说出,一气旋转,顺势而下,绝无半点滞碍。“黄鹤”二字再三出现,却因其气势奔腾直下,使读者“手挥五弦,目送飞鸿”,急忙读下去,无暇觉察到它的重叠出现,而这是律诗格律上之大忌,诗人好像忘记了是在写“前有浮声,后须切响”、字字皆有定声的七律。试看:首联的五、六字同出“黄鹤”;第三句几乎全用仄声;第四句又用“空悠悠”这样的三平调煞尾;亦不顾什么对仗,用的全是古体诗的句法。诗人未必是有意在写拗律,但他跟后来杜甫的律诗有意自创别调的情况也不同,是知之而不顾,如《红楼梦》中林黛玉教人做诗时所说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在这里,崔颢是依据诗以立意为要和“不以词害意”的原则去进行实践的,所以才写出这样七律中罕见的高唱入云的诗句。此外,双声、叠韵和叠音词或词组的多次运用,如“黄鹤”、“复返”等双声词,双声词组,“此地”,“江上”等叠韵词组,以及“悠悠”、“历历”、“萋萋”等叠音词,造成了此诗声音铿锵,清朗和谐,富于音乐美。


此诗前半首用散调变格,后半首就整饬归正,实写楼中所见所感,写从楼上眺望汉阳城、鹦鹉洲的芳草绿树并由此而引起的乡愁,这是先放后收。倘只放不收,一味不拘常规,不回到格律上来,那么,它就不是一首七律,而成为七古了。此诗前后似成两截,其实文势是从头一直贯注到底的,中间只不过是换了一口气罢了。这种似断实续的连接,从律诗的起、承、转、合来看,也最有章法。元杨载《诗法家数》论律诗第二联要紧承首联时说:“此联要接破题(首联),要如骊龙之珠,抱而不脱。”此诗前四句正是如此,叙仙人乘鹤传说,颔联与破题相接相抱,浑然一体。杨载又论颈联之“转”说:“与前联之意相避,要变化,如疾雷破山,观者惊愕。”疾雷之喻,意在说明章法上至五、六句应有突变,出人意外。此诗转折处,格调上由变归正,境界上与前联截然异趣,恰好符合律法的这个要求。叙昔人黄鹤,杳然已去,给人以渺不可知的感觉;忽一变而为晴川草树,历历在目,萋萋满洲的眼前景象,这一对比,不但能烘染出登楼远眺者的愁绪,也使文势因此而有起伏波澜。《楚辞·招隐士》曰:“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诗中“芳草萋萋”之语亦借此而逗出结尾乡关何处、归思难禁的意思。末联以写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作结,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这样能回应前面,如豹尾之能绕额的“合”,也是很符合律诗法度的。


正由于此诗艺术上出神入化,取得极大成功,它被人们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



崔颢(704?—754),唐代诗人。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开元十一年(723年)登进士第。唐玄宗开元(713—741)后期,曾在代州都督杜希望(杜佑父)门下任职。唐玄宗天宝(742—756年)初年,入朝为太仆寺丞,官终尚书司勋员外郎。其前期诗作多写闺情,流于浮艳轻薄;后来的边塞生活使他的诗风大振,忽变常体,风骨凛然,尤其是边塞诗慷慨豪迈,雄浑奔放,名著当时。《全唐诗》存其诗四十二首。




(图片来自网络)


崔颢(唐代)《黄鹤楼》原诗作: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这首诗首联巧用典故由仙人乘鹤归去引出黄鹤楼;颔联紧承首联,说自从仙人离去,黄鹤楼已经历经千百年之久;颈联诗意一转,进入景物描写,写晴日在黄鹤楼所见之景;尾联以写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作结,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嘹亮而不拗口,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白话译文


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返回这里,千万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看江面烟波渺渺更使人烦愁!


创作背景


这首诗具体创作时间已无从考证。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又名蛇山)而得名,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见《齐谐记》);又传说费祎登仙驾鹤于此(见《太平寰宇记》),这首诗诗就是从楼名之由来写起的。诗人登临黄鹤楼,览眼前景物,即景生情,诗兴大作,创作了这首诗。


作品鉴赏


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记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颢此作,为之敛手,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传说或出于后人附会,未必真有其事。然李白确曾两次作诗拟此诗格调。其《鹦鹉洲》诗前四句说:“鹦鹉东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与崔诗如出一辙。又有《登金陵凤凰台》诗亦是明显地摹学此诗。为此,说诗者众口交誉,如严羽《沧浪诗话》谓:“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这一来,崔颢的《黄鹤楼》的名气就更大了。


《黄鹤楼》之所以成为千古传颂的名篇佳作,主要还在于诗歌本身具有的美学意蕴。


一是意中有象、虚实结合的意境美。诗从楼的命名之由来着想,借传说落笔,然后生发开去。仙人跨鹤,本属虚无,现以无作有,说它“一去不复返”,就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正能表现世事茫茫之慨。诗人这几笔写出了那个时代登黄鹤楼的人们常有的感受,气概苍莽,感情真挚。


二是气象恢宏、色彩缤纷的绘画美。诗中有画,历来被认为是山水写景诗的一种艺术标准,《黄鹤楼》也达到了这个高妙的境界。首联在融入仙人乘鹤的传说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近景,隐含着此楼枕山临江,峥嵘缥缈之形势。颔联在感叹“黄鹤一去不复返”的抒情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远景,表现了此楼耸入天际、白云缭绕的壮观。颈联游目骋怀,直接勾勒出黄鹤楼外江上明朗的日景。尾联徘徊低吟,间接呈现出黄鹤楼下江上朦胧的晚景。诗篇所展现的整幅画面上,交替出现的有黄鹤楼的近景、远景、日景、晚景,变化奇妙,气象恢宏;相互映衬的则有仙人黄鹤、名楼胜地、蓝天白云、晴川沙洲、绿树芳草、落日暮江,形象鲜明,色彩缤纷。全诗在诗情之中充满了画意,富于绘画美。


前人有“文以气为主”之说,此诗前四句看似随口说出,一气旋转,顺势而下,绝无半点滞碍。“黄鹤”二字再三出现,却因其气势奔腾直下,使读者“手挥五弦,目送飞鸿”,急忙读下去,无暇觉察到它的重叠出现,而这是律诗格律上之大忌,诗人好像忘记了是在写“前有浮声,后须切响”、字字皆有定声的七律。试看:首联的五、六字同出“黄鹤”;第三句几乎全用仄声;第四句又用“空悠悠”这样的三平调煞尾;亦不顾什么对仗,用的全是古体诗的句法。诗人未必是有意在写拗律,但他跟后来杜甫的律诗有意自创别调的情况也不同,是知之而不顾,如《红楼梦》中林黛玉教人做诗时所说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在这里,崔颢是依据诗以立意为要和“不以词害意”的原则去进行实践的,所以才写出这样七律中罕见的高唱入云的诗句。此外,双声、叠韵和叠音词或词组的多次运用,如“黄鹤”、“复返”等双声词,双声词组,“此地”,“江上”等叠韵词组,以及“悠悠”、“历历”、“萋萋”等叠音词,造成了此诗声音铿锵,清朗和谐,富于音乐美。


此诗前半首用散调变格,后半首就整饬归正,实写楼中所见所感,写从楼上眺望汉阳城、鹦鹉洲的芳草绿树并由此而引起的乡愁,这是先放后收。倘只放不收,一味不拘常规,不回到格律上来,那么,它就不是一首七律,而成为七古了。此诗前后似成两截,其实文势是从头一直贯注到底的,中间只不过是换了一口气罢了。这种似断实续的连接,从律诗的起、承、转、合来看,也最有章法。元杨载《诗法家数》论律诗第二联要紧承首联时说:“此联要接破题(首联),要如骊龙之珠,抱而不脱。”此诗前四句正是如此,叙仙人乘鹤传说,颔联与破题相接相抱,浑然一体。杨载又论颈联之“转”说:“与前联之意相避,要变化,如疾雷破山,观者惊愕。”疾雷之喻,意在说明章法上至五、六句应有突变,出人意外。此诗转折处,格调上由变归正,境界上与前联截然异趣,恰好符合律法的这个要求。叙昔人黄鹤,杳然已去,给人以渺不可知的感觉;忽一变而为晴川草树,历历在目,萋萋满洲的眼前景象,这一对比,不但能烘染出登楼远眺者的愁绪,也使文势因此而有起伏波澜。《楚辞·招隐士》曰:“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诗中“芳草萋萋”之语亦借此而逗出结尾乡关何处、归思难禁的意思。末联以写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作结,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这样能回应前面,如豹尾之能绕额的“合”,也是很符合律诗法度的。


正由于此诗艺术上出神入化,取得极大成功,它被人们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



崔颢(704?—754),唐代诗人。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开元十一年(723年)登进士第。唐玄宗开元(713—741)后期,曾在代州都督杜希望(杜佑父)门下任职。唐玄宗天宝(742—756年)初年,入朝为太仆寺丞,官终尚书司勋员外郎。其前期诗作多写闺情,流于浮艳轻薄;后来的边塞生活使他的诗风大振,忽变常体,风骨凛然,尤其是边塞诗慷慨豪迈,雄浑奔放,名著当时。《全唐诗》存其诗四十二首。




(图片来自网络)


:


【本文标题和网址】黄鹤楼表达的情感有哪些(黄鹤楼抒发了怎么样的情感) http://www.shijiazhuangseo.cn/qingganwanhui/2820.html
内容更新时间(UpDate): 2023年05月25日 星期四

  • 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

最新文章